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如何提高全自动挤出机操作工作效率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东莞市琛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7-28
  ​提高全自动挤出机的操作工作效率,需从 “设备稳定运行、参数优化、流程衔接、人员操作” 四个维度入手,核心逻辑是 “减少停机时间、提升单位时间产出、降低废品率”。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方法:
全自动挤出机
一、优化设备参数,提升挤出稳定性(减少调试与废品)
全自动挤出机的核心效率瓶颈是 “参数不稳定导致的频繁调整” 和 “挤出缺陷(如断条、偏径)”,需通过精准参数控制实现稳定生产。
1. 核心工艺参数精准匹配(按物料和产品需求设定)
温度参数(最关键,影响物料塑化):
按物料类型分段设定料筒温度(如 PE 料:进料段 150-170℃、熔融段 180-200℃、机头 190-210℃),避免 “温度过低(塑化不良,挤出力大)” 或 “温度过高(物料分解,产生气泡)”。
技巧: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模口物料实际温度(与设定值偏差≤±5℃),每 2 小时记录一次,形成 “温度 - 产品质量” 对应表(如温度波动>8℃时,产品易出现毛边)。
螺杆转速与牵引速度(决定产量和尺寸):
转速需与物料熔融速度匹配(转速过高,物料塑化不充分;过低,产量低),初期可按 “50%-70% 额定转速” 试产,逐步提升至稳定状态(无挤出波动)。
牵引速度与螺杆转速 “线性匹配”(如螺杆转速 20r/min 对应牵引速度 5m/min),避免 “牵引过快(产品被拉长,尺寸偏细)” 或 “过慢(堆料、断条)”—— 通过在线测径仪实时监测产品尺寸,自动反馈调整牵引速度(全自动设备需启用闭环控制)。
压力参数(模头压力影响产品密度):
模头压力需稳定在设定范围(如 ±0.5MPa),压力波动过大会导致产品壁厚不均(如管材、片材)。可通过调整进料量(喂料电机频率)或模头间隙,维持压力稳定(压力过高时适当降低喂料速度)。
2. 建立 “参数数据库”,减少重复调试
对常用物料(如 PP、PVC)和产品规格(如 φ20mm 管材、0.5mm 片材),记录 “最优参数组合”(温度、转速、牵引速度、压力),形成电子表格或设备存储参数(全自动挤出机可预设 “配方”,换产时直接调用)。
示例:生产 φ16mm PE 管材时,直接调用 “PE-16mm” 配方,参数自动加载,调试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。
二、减少停机与换产时间(提升有效生产时长)
全自动挤出机的 “有效生产时间 = 总开机时间 - 停机时间(换产、清理、故障)”,需重点压缩停机时间。
1. 换产准备:提前规划,并行操作
换产前准备:
提前 1 小时备好下一批次的物料(干燥处理完毕,如 ABS 料需 80℃干燥 4 小时)、模具(预加热至工作温度,如模头提前加热到 180℃)、辅助工具(如换网器滤网、扳手)。
同步进行 “当前批次收尾” 与 “下批次准备”:当前批次剩余 10 分钟时,开始预热新模具、检查物料是否合格,避免 “上批结束后才开始准备” 的空窗期。
快速换模与换网:
采用 “快拆式模具”(如卡扣连接代替螺栓固定),换模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10 分钟;
对需要频繁换网(过滤物料杂质)的场景,选用 “全自动换网器”(无需停机,自动切换滤网),避免传统手动换网的 10-15 分钟停机。
2. 减少设备故障停机(预防性维护)
制定日常维护表(按 “班前 - 班中 - 班后” 执行):
班前:检查螺杆 / 机筒磨损(用塞尺测间隙,超过 0.3mm 需维修)、润滑系统(减速箱油位、轴承润滑脂)、冷却系统(水箱水位、管道无堵塞)—— 避免开机后因缺油、漏水停机。
班中:每 1 小时巡查设备异响(如螺杆异响可能是物料中有硬杂质)、电机电流(电流突然升高可能是螺杆卡料,需立即停机清理)。
班后:清理模头残留物料(用专用清洁剂浸泡,避免固化后难清理)、清理料斗(避免不同物料混杂)、记录设备运行数据(如电流、压力波动,为次日生产提供参考)。
定期深度维护:
每周:检查牵引机同步带松紧(避免打滑导致速度不稳)、切粒机刀片锋利度(保证切粒均匀,减少碎料)。
每月:校准温度传感器、压力传感器(避免参数显示偏差导致误判)。
三、优化物料管理与输送(避免 “断料” 与物料浪费)
物料供应中断(如料斗空料)或物料质量差(含杂质、湿度超标),会直接导致停机或废品,需从源头管控。
1. 物料预处理与储存
干燥处理:吸湿性物料(如 PA、PC)必须经干燥机处理(水分≤0.05%),否则挤出后会产生气泡(废品率升高)。干燥机与料斗用密闭管道连接(避免二次吸湿),并安装水分检测仪(实时监测,超标自动报警)。
物料筛选:使用带磁铁的料斗或振动筛(筛网孔径根据物料颗粒大小选择),过滤杂质(如金属碎屑、结块料)—— 杂质进入螺杆会导致磨损或卡料,停机清理需 1-2 小时。
批量备料:按生产计划提前将物料分装(如 25kg / 袋),标注物料型号、干燥时间,避免换料时错用物料(如 HDPE 与 LDPE 混用导致产品性能不达标)。
2. 稳定物料输送(避免断料)
采用 “全自动上料系统”(真空吸料机),料斗安装料位传感器(低料位时自动补料,避免人工加料不及时导致断料)。
吸料管定期清理(每班次结束后),避免粉末堵塞(尤其粉料生产时,如 PVC 粉)。
对易架桥的物料(如片状料、大颗粒料),料斗加装搅拌器或振动装置(防止物料在料斗内结块堵塞出料口)。
四、优化生产流程与人员操作(减少人为失误)
全自动挤出机虽自动化程度高,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仍影响效率 ——“流程混乱、操作不当” 会导致停机或废品增加。
1.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(SOP)
编写《挤出机操作 SOP》,明确:
开机步骤(如预热顺序:先料筒后机头,避免模头温度过高导致物料分解);
参数调整原则(如产品尺寸偏小时,优先提高牵引速度而非降低螺杆转速);
常见故障处理(如断条时先降速再检查模口是否堵塞,避免强行开机导致物料堆积)。
新员工需通过 SOP 培训和实操考核(如模拟换产、处理断条),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停机。
2. 生产排程优化(减少小批量、多规格换产)
按 “同物料、同规格” 集中生产:如同一班次内连续生产 3 批 φ20mm PE 管材,再换产 φ16mm 管材 —— 减少换产次数(每次换产至少浪费 30 分钟调试和废料)。
合理安排 “试产与量产”:新产品试产前,用边角料模拟调试参数(避免用新料试产导致浪费),参数稳定后再正式生产。
3. 实时监控与快速响应
利用设备自带的 PLC 系统或 MES 系统,实时监控关键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转速、产品尺寸),设置报警阈值(如压力超过上限 10% 自动声光报警)。
操作人员随身携带对讲机,发现异常(如报警、产品缺陷)时,立即通知相关人员(如技术员、维修工),避免问题扩大(如小范围断条未及时处理,导致模头堵塞,清理需 1 小时以上)。
五、提升产品合格率(减少返工与废料)
“生产 100kg 产品,废品率从 5% 降至 2%,相当于多产出 3kg 合格产品”—— 减少废品是提升效率的隐性手段。
1. 在线检测与及时调整
配置在线检测设备:如管材用 “激光测径仪”(实时监测外径,偏差超限时自动调整牵引速度)、片材用 “厚度检测仪”(反馈调整模头间隙)。
每 10 分钟抽样检测(如称重、测尺寸、观察外观),记录数据(形成质量波动曲线),提前预判趋势(如连续 3 个样品尺寸偏小,需微调参数)。
2. 废料回收与再利用
对挤出过程中产生的废料(如机头料、切边料),及时破碎(用粉碎机),按比例掺入新料(如 PE 废料可掺入 30% 新料,不影响性能)—— 减少物料浪费,同时降低原材料成本。
破碎后的废料需过筛(去除金属杂质),单独储存并标注 “回料” 及掺入比例,避免误用(如高比例回料用于要求高的产品)。

咨询

手机

陈先生

136-8666-1223

电话

电话:

0769-89633603

小程序

琛城微信小程序

扫一扫

手机站

琛城手机网站

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