挤出机操作中产生异常振动(如机身晃动、螺杆径向跳动、传动系统异响伴随振动),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(如管材壁厚不均、薄膜褶皱),还可能加速设备部件磨损(如螺杆、料筒、轴承)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其核心原因可归为机械系统故障、工艺参数不当、物料特性异常、安装与基础问题四大类,需结合振动位置(如传动端、螺杆端、机身)和伴随现象(如异响、温度异常)精准排查,以下为具体原因及对应解决方法:
挤出机
一、机械系统故障:核心部件磨损或装配偏差(最常见原因)
挤出机的机械系统(传动端、螺杆 - 料筒配合、轴承与联轴器)是振动的主要来源,部件磨损、装配错位或松动会直接导致运动失衡,产生振动。
1. 传动系统故障(振动伴随 “齿轮异响” 或 “电机发热”)
常见原因:
减速器齿轮磨损 / 断齿:长期高负载运行导致齿轮齿面磨损(如齿厚变薄、齿面剥落),或润滑不足引发齿面胶合、断齿,齿轮啮合间隙过大,旋转时产生冲击振动;
电机与减速器联轴器错位:联轴器(如弹性联轴器、膜片联轴器)安装时 “同轴度偏差过大”(超过 0.1mm),或联轴器螺栓松动、弹性件(如橡胶垫、膜片)老化断裂,导致电机动力传递不均,引发振动;
电机轴承损坏:电机端盖轴承磨损(如滚珠剥落、保持架断裂),电机旋转时转子径向跳动,带动整机振动,常伴随 “电机端盖发热”(温度>60℃)。
解决方法:
检查减速器:
停机后打开减速器观察窗,检查齿轮齿面(无明显磨损、断齿),测量齿轮啮合间隙(单螺杆挤出机减速器间隙应≤0.2mm,双螺杆≤0.15mm),间隙超限时更换齿轮;
检查减速器润滑油(油位在油标 “MIN-MAX” 之间,油质无发黑、乳化),每 3 个月更换一次齿轮油(推荐 L-CKC 220 号工业齿轮油),避免润滑不足。
校准联轴器:
用 “百分表” 检测电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的同轴度(径向偏差≤0.05mm,端面偏差≤0.02mm),偏差超限时松开电机固定螺栓,调整电机位置至同轴度达标;
更换老化的联轴器弹性件(如橡胶垫开裂需立即更换),拧紧联轴器螺栓(按对角顺序,扭矩符合手册要求,如 M8 螺栓扭矩 8~10N・m)。
维修电机轴承:
拆卸电机端盖,检查轴承(无滚珠剥落、保持架变形),用手转动电机轴,感受无卡顿、异响;轴承损坏时更换同型号轴承(推荐 SKF、NSK 等品牌,确保精度等级≥P6),装配时涂抹锂基润滑脂(填充量为轴承内部空间的 1/3~1/2)。
2. 螺杆 - 料筒配合异常(振动集中在 “料筒中部”,伴随 “螺杆卡死倾向”)
常见原因:
螺杆与料筒严重磨损:长期加工高填充物料(如碳酸钙填充 PP)或含有杂质的物料,导致螺杆螺棱磨损(螺棱高度降低)、料筒内壁划伤,配合间隙过大(正常单螺杆配合间隙 0.1~0.3mm,磨损后超过 0.5mm),螺杆旋转时径向跳动加剧;
螺杆弯曲或变形:螺杆材质疲劳(如长期高温下受力不均)、过载(如物料堵塞导致螺杆扭矩过大)或安装时敲击,导致螺杆轴线弯曲(直线度偏差>0.1mm/m),旋转时与料筒内壁局部摩擦,产生周期性振动;
料筒固定螺栓松动:料筒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上,长期振动导致螺栓松动(尤其是加热圈附近的螺栓,热胀冷缩加剧松动),料筒与螺杆同轴度偏差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修复或更换螺杆 - 料筒:
测量螺杆与料筒的配合间隙(用塞尺在螺杆全长度范围内检测,每 100mm 测一个点),间隙超限时:轻微磨损可对螺杆进行 “氮化处理”(恢复表面硬度)或 “堆焊耐磨合金”(如 Stellite);严重磨损(间隙>0.8mm)需直接更换螺杆与料筒(材质选用 38CrMoAlA 氮化钢或双金属合金)。
校正或更换螺杆:
用 “V 型铁 + 百分表” 检测螺杆直线度(将螺杆架在 V 型铁上,转动螺杆,百分表读数波动>0.1mm/m 即为弯曲),轻微弯曲可通过 “压力校正机” 校正;严重弯曲(偏差>0.3mm/m)需更换螺杆,避免强行使用导致料筒二次磨损。
紧固料筒螺栓:
按 “从中间到两端、对角顺序” 拧紧料筒固定螺栓(扭矩符合手册,如 M12 螺栓扭矩 30~35N・m),加热圈附近的螺栓需在料筒升温至工作温度后 “热紧一次”(热胀冷缩后螺栓易松动),防止料筒位移。
3. 轴承与导向部件故障(振动集中在 “螺杆两端”,伴随 “轴向窜动”)
常见原因:
螺杆支撑轴承损坏:螺杆尾部(与减速器连接端)的 “止推轴承” 或 “径向轴承” 磨损(如滚道剥落、润滑失效),无法稳定支撑螺杆旋转,导致螺杆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(窜动量>0.1mm);
料筒前端导向套磨损:料筒机头处的 “导向套”(用于定位螺杆前端)内壁磨损,配合间隙过大(正常间隙 0.05~0.1mm),螺杆旋转时前端晃动,引发料筒振动。
解决方法:
更换支撑轴承:
拆卸螺杆尾部轴承座,检查轴承(无滚道磨损、滚珠卡死),更换同型号高精度轴承(推荐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,精度等级 P5),装配时涂抹耐高温润滑脂(如 KLUBER ISOFLEX NBU 15,耐温 - 20~120℃),确保轴承游隙符合要求(径向游隙 0.01~0.02mm)。
修复导向套:
拆卸机头导向套,检查内壁(无明显划痕、磨损),轻微磨损可通过 “内圆磨削” 修复(保证内径公差 H7);严重磨损(内径扩大>0.2mm)需更换导向套(材质选用耐磨合金铸铁),装配时确保导向套与料筒同轴(同轴度≤0.05mm)。
二、工艺参数不当:操作参数与物料 / 设备不匹配(易被忽视原因)
工艺参数(螺杆转速、温度、喂料量)设置不合理,会导致物料在螺杆内 “输送不均” 或 “负载波动”,引发设备振动,通常伴随 “挤出量不稳定” 或 “熔体状态异常”。
1. 螺杆转速过高或波动(振动随转速升高而加剧,伴随 “熔体飞溅”)
常见原因:
转速超过设备额定上限:单螺杆挤出机额定转速通常 50~100r/min,双螺杆 100~300r/min,若强行提高转速(如单螺杆转速达 150r/min),螺杆离心力增大,径向跳动加剧,同时物料输送速度过快,料筒内压力波动大;
转速控制不稳定:变频器故障(如变频器参数设置错误、模块损坏)或电机编码器故障,导致螺杆转速忽快忽慢(波动>±2%),负载周期性变化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降低转速至额定范围:
参考设备手册,根据物料粘度调整转速(高粘度物料如 PC 需低转速 20~50r/min,低粘度物料如 PE 可中转速 50~80r/min),避免超额定转速运行,若需提高产量,可通过 “增大螺杆直径” 或 “优化螺槽设计” 实现,而非单纯提高转速。
检修转速控制系统:
检查变频器参数(如加速时间、PID 调节参数),确保与电机匹配(如 11kW 电机加速时间设为 5~10s,避免启动冲击);
检测电机编码器(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输出信号,无丢脉冲、干扰),编码器故障时更换同型号编码器(推荐增量式编码器,分辨率≥1000 线),确保转速反馈精准。
2. 料筒温度设置不当(振动伴随 “物料塑化不均” 或 “螺杆卡死倾向”)
常见原因:
温度过低导致塑化不足:料筒各段温度低于物料熔点(如 PP 加工温度设为 150℃,低于熔点 165℃),物料无法完全熔融,固态颗粒在螺杆螺槽内 “架桥”(堵塞),螺杆旋转时需克服巨大阻力,负载波动引发振动;
温度过高导致熔体降解:温度过高(如 PE 加工温度设为 250℃,高于降解温度 230℃),物料降解产生低分子挥发物,熔体粘度急剧下降,输送时 “打滑”(物料在螺槽内空转,无法向前输送),负载忽大忽小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优化温度设置:
根据物料特性设定 “梯度温度”(从进料段到机头温度逐渐升高,如 PP:进料段 160~170℃→压缩段 180~190℃→均化段 200~210℃→机头 210~220℃),参考物料供应商提供的 “加工温度范围”,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;
开机前需 “预热保温”(各段温度达到设定值后保温 20~30 分钟,确保料筒温度均匀),再启动螺杆,防止局部温度不足导致塑化不均。
处理降解或塑化不足问题:
温度过低时,逐步提高料筒温度(每次提高 5~10℃,保温 10 分钟后观察熔体状态),直至熔体光滑、无固态颗粒;
温度过高时,降低温度并清理料筒(停止加料,空转螺杆排出降解物料,必要时拆卸料筒用专用清洁剂清洗),避免降解物料残留影响后续生产。
3. 喂料量与挤出速度不匹配(振动伴随 “料斗堵塞” 或 “挤出量忽高忽低”)
常见原因:
喂料量过大:喂料机(如螺旋喂料机)转速过高,物料进料速度超过螺杆输送能力,料筒内物料堆积,压力骤升,螺杆负载增大,引发振动;
喂料量过小:喂料量不足,螺杆螺槽内物料填充率低(<50%),物料在螺槽内 “打滑”,输送不稳定,负载波动导致振动。
解决方法:
调整喂料量:
逐步调节喂料机转速(从低转速开始,如 5~10r/min),观察挤出量(用电子秤称量 1 分钟内的挤出产品重量),使喂料量与螺杆挤出速度匹配(填充率控制在 60%~80%,无物料堆积或空转);
若为人工喂料,需 “少量多次” 加料,避免一次性加入过多物料导致料斗堵塞(可在料斗内加装 “搅拌器”,防止物料架桥)。
优化喂料结构:
对于易吸潮或流动性差的物料(如 PA、PET),在喂料口加装 “干燥装置”(如热风干燥器,温度 80~120℃),降低物料含水量,改善流动性;
若喂料机螺旋磨损,更换喂料螺旋(材质选用不锈钢,表面抛光处理,减少物料粘壁),确保喂料均匀。
三、物料特性异常:物料质量或预处理不当(源头性原因)
物料的 “纯度、湿度、粒径” 等特性不符合要求,会导致螺杆输送阻力波动或物料塑化异常,间接引发振动,通常在更换物料批次后出现。
1. 物料含杂质或粒径不均(振动伴随 “螺杆局部摩擦异响”)
常见原因:
物料含金属杂质(如铁钉、铜屑)或硬质颗粒(如未粉碎的塑料块),随物料进入螺杆后,卡在螺杆与料筒之间,导致局部摩擦阻力增大,螺杆旋转时产生冲击振动;
物料粒径差异过大(如塑料颗粒粒径从 2mm 到 5mm 不等),螺槽内物料填充不均,输送时负载波动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过滤杂质:
在料斗入口加装 “磁性过滤器”(吸附金属杂质)和 “筛网”(孔径与物料粒径匹配,如 2mm 粒径物料用 1.5mm 筛网),定期清理过滤器和筛网(每班清理 1 次),避免杂质进入料筒;
若已进入杂质导致螺杆卡死,立即停机,拆卸料筒,用铜棒(避免划伤螺杆)清理杂质,不可强行启动电机。
统一物料粒径:
选用粒径均匀的物料(粒径偏差≤1mm),若物料粒径不均,可通过 “破碎机” 将大颗粒粉碎至合格粒径,或更换供应商,确保物料质量稳定。
2. 物料含水量过高(振动伴随 “熔体气泡” 或 “输送打滑”)
常见原因:
物料吸潮(如 PA、PET、PC 等极性塑料在空气中放置超过 8 小时),含水量超过 0.1%,在料筒内加热时水分蒸发成水蒸气,熔体中产生气泡,同时水汽降低物料粘性,导致物料在螺槽内打滑,输送不稳定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干燥物料:
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干燥方式:PA、PET 用 “热风干燥器”(温度 80~120℃,干燥时间 4~6 小时);PC 用 “真空干燥器”(温度 120~140℃,真空度 - 0.09MPa,干燥时间 6~8 小时),确保物料含水量≤0.05%;
干燥后的物料需 “密封保存”(如用防潮料斗),避免再次吸潮,从干燥器到料斗的输送管道需加装防尘罩,防止杂质混入。
优化排气:
若物料含水量略高,可打开料筒中部的 “排气孔”(部分挤出机自带),排出水蒸气,减少熔体气泡;排气孔需连接 “抽风机”(负压 - 0.05MPa),避免空气反向进入料筒。
四、安装与基础问题:设备安装不牢固或基础不稳(根本性原因)
挤出机安装时 “基础不平整” 或 “固定不牢固”,会导致设备整体受力不均,运行时产生振动,通常在设备搬迁或长期使用后出现(基础沉降)。
1. 设备基础不平整或沉降(振动为 “整机晃动”,无明显局部振动点)
常见原因:
设备安装在 “普通水泥地面”(未做强化基础),地面平面度偏差大(>5mm/m),或长期负载后地面沉降,导致挤出机机架倾斜(水平度偏差>1mm/m),运行时整机晃动;
机架与地面固定不牢固:机架底部的 “调整垫铁” 未锁紧,或地脚螺栓未拧紧(扭矩不足),设备运行时机架位移,引发振动。
解决方法:
加固设备基础:
对于大型挤出机(如双螺杆挤出机,重量>1000kg),需浇筑 “钢筋混凝土基础”(厚度≥300mm,内置 Φ12 钢筋网),基础平面度偏差≤1mm/m,基础养护 28 天后再安装设备;
用 “水平仪” 检测机架水平度(在机架前后、左右四个点测量),水平度偏差超限时,调整机架底部的 “可调垫铁”(顺时针拧垫铁升高,逆时针降低),直至水平度≤0.5mm/m,然后锁紧垫铁螺母。
紧固地脚螺栓:
按 “对角顺序” 拧紧机架地脚螺栓(螺栓规格通常为 M16~M24,扭矩 50~80N・m),拧紧后用 “扭矩扳手” 复检,确保所有螺栓扭矩一致;
若地面松软,可在螺栓底部加装 “预埋钢板”(厚度≥10mm),增大受力面积,防止螺栓松动或地面塌陷。
2. 辅机与主机对接偏差(振动伴随 “牵引机 / 切割机异响”)
常见原因:
挤出机主机(机头)与辅机(如牵引机、定型套、切割机)的 “中心线偏差过大”(>0.5mm),产品在牵引过程中受到侧向拉力,反作用力传递至主机机头,导致料筒振动,通常伴随 “产品拉伸变形” 或 “牵引机卡顿”。
解决方法:
校准辅机中心线:
以挤出机机头模具的 “中心轴线” 为基准,用 “激光对中仪” 或 “拉线法” 校准牵引机、定型套的中心线,确保所有辅机与主机中心线偏差≤0.3mm;
调整辅机位置(如牵引机高度、水平位置),紧固辅机地脚螺栓,避免牵引时辅机位移。
优化牵引张力:
调整牵引机张力(如履带牵引机的履带压力、牵引速度),确保牵引张力均匀(无侧向力),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匹配(牵引速度略高于挤出速度 1%~5%,防止产品收缩,避免过度拉伸)。
Copyright © 2025 东莞市琛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【 访问量: 】
本站相关网页素材及相关资源均来源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速告知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