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全自动挤出机使用效率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东莞市琛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8-25
  

​​全自动挤出机(常用于塑料、橡胶、食品等行业的连续成型加工,核心功能是将原料加热熔融后通过模具挤出成型)的使用效率受温度、湿度、粉尘、电压稳定性、空间布局及外部振动六大类环境因素直接影响,这些因素会通过干扰设备核心部件(如加热系统、传动系统、控制系统、原料供给)的正常运行,导致生产中断、制品合格率下降、能耗增加等问题。以下是具体环境因素及影响机制的详细拆解:

​全自动挤出机

一、温度:核心影响原料熔融与设备散热

温度是全自动挤出机运行的 “关键变量”—— 原料熔融需要稳定的加热环境,设备自身(电机、加热圈、减速器)也需要散热空间,环境温度异常会双向干扰生产效率:

环境温度过高(>35℃)

影响加热系统精度:挤出机的加热圈(如铸铝加热圈、陶瓷加热圈)需通过 “温控器 + 热电偶” 维持料筒各段(进料段、熔融段、均化段)的设定温度(如塑料挤出常需 180-250℃)。若环境温度过高,散热效率下降,加热圈易出现 “超温跳闸”(温控器保护机制),或料筒实际温度波动 ±5℃以上,导致原料熔融不均(如塑料出现 “焦粒”“未熔颗料”),制品厚度 / 密度偏差超标,需频繁停机调整温度,效率降低 20%-30%。

加速部件老化:环境高温会导致电机绝缘层老化、减速器润滑油粘度下降(润滑失效),传动系统故障率升高(如电机过载、齿轮磨损),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(MTBF)缩短 30% 以上。

环境温度过低(<5℃)

原料流动性差:对于塑料、橡胶等原料,低温会导致颗粒硬度增加,进料口易出现 “架桥”(原料卡在进料斗内,无法均匀进入料筒),造成挤出量波动(如挤出速度从 2m/min 骤降至 1.2m/min),甚至引发 “断料” 停机。

设备启动困难:低温下电机启动电流增大(比常温高 15%-20%),易触发过载保护;液压系统(如部分大型挤出机的模具开合机构)的液压油粘度升高,流动阻力增加,启动时间延长至常温的 2-3 倍。

二、湿度:直接破坏原料质量与设备部件

湿度通过 “影响原料含水率” 和 “导致金属部件锈蚀” 双向降低挤出机效率,尤其对吸湿性原料(如 PA、PC、PET 塑料)影响显著:

原料吸湿:引发制品缺陷与生产中断

原料含水率超标(如 PA6 塑料含水率>0.3%)时,在料筒高温下水分会汽化形成气泡,随熔融料挤出后导致制品出现 “针孔”“气泡”“表面凹陷”,合格率从 95% 以上降至 60% 以下,需大量返工或废料回收,浪费工时与原料。

严重时,水汽会与熔融原料发生化学反应(如 PET 水解),破坏原料分子结构,导致挤出料 “粘度下降”,无法满足成型要求(如管材挤出出现 “开裂”),必须停机更换原料并清理料筒,单次停机时间可达 1-2 小时。

设备锈蚀:增加机械磨损与故障

高湿度环境(相对湿度>75%)会导致挤出机的金属部件(如料筒内壁、螺杆、进料螺杆、传动齿轮)锈蚀,形成 “锈迹颗粒”。这些颗粒会划伤料筒内壁,增加螺杆转动阻力(能耗上升 10%-15%),同时混入熔融料中导致制品 “杂质超标”。

电气系统受潮:湿度大会导致控制柜内的接触器、继电器、PLC 模块受潮短路,引发设备 “无响应” 或 “误动作”(如加热圈突然停止加热),平均每月故障次数增加 2-3 次。

三、粉尘:堵塞关键部件与污染原料

全自动挤出机

全自动挤出机的进料系统、散热风口、润滑点对粉尘极为敏感,环境中粉尘(如塑料颗粒碎屑、车间扬尘、其他原料粉尘)会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效率:

堵塞进料系统:导致供料不均

进料斗与进料螺杆间隙较小(通常≤1mm),粉尘易在间隙内堆积结块,堵塞进料通道,导致原料 “供料量骤减”(如从 50kg/h 降至 30kg/h),挤出速度不稳定,制品尺寸波动(如薄膜厚度偏差从 ±0.01mm 扩大至 ±0.03mm)。

进料口传感器失效:部分挤出机配备 “料位传感器”(如光电传感器)监测原料余量,粉尘覆盖传感器探头后,会误报 “原料缺料”,触发设备停机,每次误停机需清理传感器并重启,浪费 10-20 分钟。

堵塞散热系统:引发部件过热

挤出机的电机、变频器、温控器均依赖 “散热风扇 + 散热孔” 降温,粉尘堆积在散热孔或风扇叶片上,会导致散热效率下降 50% 以上,电机温度从常温(40℃)升至 70℃以上,触发过载保护停机;变频器高温会导致输出频率不稳定,挤出螺杆转速波动(如设定 50r/min,实际在 45-55r/min 波动),进一步加剧制品精度偏差。

污染润滑系统与原料

粉尘混入减速器、轴承等润滑点,会与润滑油混合形成 “油泥”,增加摩擦阻力(传动效率下降 8%-12%),甚至导致轴承卡死,需拆解清洗并更换润滑油,单次维护时间超 4 小时。

粉尘直接污染原料:若进料斗无密封或防尘罩,粉尘会落入原料中,随原料进入料筒熔融后,在制品表面形成 “黑点”“杂质颗粒”,需人工筛选废料,增加后续处理成本,同时降低生产连续性。

四、电压稳定性:干扰电气控制与动力输出

全自动挤出机的电气系统(如电机、变频器、加热控制器、PLC)对电压精度要求较高(通常需稳定在 AC 380V±5%),电压波动会直接破坏设备的 “动力输出” 与 “控制逻辑”:

电压过低(<361V)

电机动力不足:挤出螺杆的驱动电机(通常为三相异步电机)在低电压下输出扭矩下降(电压每降低 10%,扭矩下降 19%),无法克服料筒内熔融料的阻力,导致螺杆 “闷车”(停止转动),需停机排查电压,若频繁发生,每天停机次数可达 3-5 次,严重影响连续生产。

加热系统功率不足:加热圈的加热功率与电压平方成正比(P=U²/R),电压过低会导致加热功率骤降(如电压降至 340V,功率下降 20%),料筒升温速度变慢(如从常温升至 200℃的时间从 30 分钟延长至 50 分钟),开机准备时间增加,同时无法维持设定温度,原料熔融不充分。

电压过高(>399V)或波动频繁

电气部件烧毁:高电压会导致电机绝缘层击穿、变频器模块损坏、加热控制器烧毁,更换部件成本高(如变频器更换需数千元),且停机维修时间长达 1-2 天。

控制逻辑紊乱:PLC、传感器等精密电气元件对电压波动敏感,频繁波动(如电压在 370-400V 之间反复变化)会导致 PLC 程序 “跑飞”,设备出现 “乱动作”(如模具突然开合、挤出速度骤升骤降)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(如制品卡在模具内)。

五、空间布局:影响操作维护与散热

挤出机的安装空间布局虽不直接作用于设备部件,但会通过 “操作便利性”“散热条件”“原料运输效率” 间接影响使用效率:

空间狭窄:阻碍维护与操作

若挤出机与墙壁、其他设备的间距<0.8m(行业推荐最小维护间距),会导致:① 无法快速拆解螺杆、清理料筒(需移动设备或拆除周边部件,维护时间增加 50%);② 操作人员无法及时观察进料口、模具的运行状态(如原料架桥、制品粘模),延误故障处理,导致废料量增加。

通风不良:加剧局部高温

若挤出机安装在封闭空间(如无窗户的车间)且未配备排风系统,设备自身产生的热量(如加热圈、电机散热)无法排出,会形成 “局部高温区”(环境温度比车间其他区域高 5-8℃),进一步加剧前文所述的 “温度过高” 问题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原料运输路径过长:增加供料中断风险

若原料储存区与挤出机进料口的距离>5m,且依赖人工搬运供料,易出现 “供料不及时”(如原料耗尽后未及时补充),导致设备空转;若使用自动上料机(如真空上料机),过长的输送管道会增加粉尘堆积、管道堵塞的概率,进一步影响供料稳定性。

六、外部振动:破坏设备精度与部件连接

全自动挤出机的螺杆与料筒的同轴度、模具定位精度对振动极为敏感,若周边存在振动源(如冲床、空压机、重型运输设备),会通过地面传导至挤出机,引发以下问题:

螺杆与料筒磨损加剧

振动会导致螺杆与料筒的间隙(正常≤0.1mm)产生偏移,出现 “偏心接触”,加速料筒内壁与螺杆的磨损(磨损速度比无振动环境快 2-3 倍)。磨损后间隙增大,会导致 “反流现象”(熔融料从螺杆头部反流至进料段),挤出量下降 15%-20%,同时制品密度不均匀。

模具定位偏移:制品尺寸超差

挤出模具通过螺栓固定在料筒法兰上,振动会导致固定螺栓松动,模具与料筒的 “对接同轴度” 偏差(如从 0.02mm 扩大至 0.05mm),挤出料在模具内流动不均,制品出现 “壁厚偏差”(如管材壁厚一边厚一边薄)或 “截面变形”,合格率大幅下降。

电气连接松动:故障频发

振动会导致控制柜内的接线端子、传感器连接线松动,引发 “接触不良”,表现为:加热圈间歇性断电(温度波动)、电机转速忽高忽低、PLC 信号丢失(设备停机),平均每周故障次数增加 1-2 次,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。

咨询

手机

陈先生

136-8666-1223

电话

电话:

0769-89633603

小程序

琛城微信小程序

扫一扫

手机站

琛城手机网站

扫一扫